曾左不和

晚清中兴的两位重臣一定是曾国藩和左宗棠。四名臣说法虽多,但有两个名字是必须的。就是本文主要聊的曾国藩和左宗棠。但两者同朝为官却相处不甚融洽。

开始的开始,是手下幕僚间互相攻击,口诛笔伐。

因为,两位的战场定位不同,一个是攘内,一个是征外。

但最后的最后,是同心若金,攻错若石,一句晚生左宗棠,在挽联中吐真言。

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正在新疆为国打仗,但立刻书信派自己在京考试的儿子,拿着银子和挽联去送曾公最后一程。

大臣们都是有点性格的。有刘罗锅和纪晓岚就有和珅。对立阴阳。互相谁也不服气。同室操戈,面和心不和,让后世人说甚龙争虎斗。但事实上,曾和左都是死在任上,为国居功至伟,直至忠死,曾公62,左公73。

两个的共同点还包括:

湖南老乡,且都领导过湘军,打仗勇猛,长寿(以当时人平均寿命来看),仕途都曾遇到伯乐,但读书都开窍较晚。有林则徐的新疆情报和地图,有陶铸的力挺,左才破格录用。至于曾国藩也要感谢他的伯乐胡林翼。湘军正是在两个人的合作中诞生的。

如果说他们愚钝之才也是共同点,可能大家会有意见。那看数据喽。

曾国藩考秀才7次,左考3次。曾麟书(曾的父亲)更是考了17次。

当然不同点也多:

对考取功名的态度,曾公是用力极深呀,家书中没有一篇提到过科举的不好。而左公早早看透了八股文就是在浪费生命,读书是素养,功名则可遇不可求。

在新疆问题上,曾主张和,而左主张打。民族气节方面左公略胜一筹。曾公内战内行,左公外战威武。

打仗一个擅长“结硬寨,打呆仗”的攻坚战,一个擅长野外游击,左公在新疆和西北都是战神。左公带着棺材打仗,曾公带着亲兄弟战斗。

无论是出于自上而下的平衡还是出于自下而上的表演。

敲黑板,划重点。能听懂刚才那句话的都是人精了。试想难道慈禧想看到功臣们不争风吃醋?为人臣者,位高权重者,最担心的又是什么?没有敌手或者敌人隐藏于黑暗中。所以,曾与左,实在是高明。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这两位能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一定是实力大于脾气的。在官场博弈中,不会发生逞匹夫之勇,口舌之快而露出明显的破绽。而斗的凶的是手下的二级人物。李鸿章是年龄小于曾公和左公的。由于和曾公是师徒关系,所以,自然站队到曾公门下,看不上左公的诸多行为。

相同的价值观

这事实也是共同点,只是这个共同点太重要了。所以单独立出来。

左宗棠给过挽联前,在一次家宴中与曾国藩写了12个字。也是现代企业家曹德旺办公室挂了多年的座右铭。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释义大略: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能怠工,怠慢。敬胜怠者昌。义胜欲者从,用义来控制欲望,也就是反人性,有人跟随,才能领导别人。

同朝为官,两公都是实力大于脾气的。

前言中讲的,曾国藩有十二日课。第一课便是主敬。所以,两位用兵如神的人,对待做事,做人唯一个“敬”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