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老子相关的三本书

《帛书》老子甲/乙本,是更加久远的原味老子书。甲本早于乙本,乙本又早于道德经。

我先抛出答案,再解释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升维了,《道德经》是春秋末期成书。而老子《帛书》成书于太古时期。至于甲本早还是乙本更早呢? 文章最后揭晓答案。

目录

论点

  • 道德经对母性的推崇不用例举。而太古时期正是母系氏族时期。全书之义,女权优于男权。

  • 帛书甲乙本中,“道可道 ,非恒道”,而道德经中用“非常道”。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恒”字碰了讳,有位皇帝名字中有恒,那么后世要改字。那么这个皇帝的时代就可以界分出甲乙本的年代。而这位皇帝正是汉孝文帝刘恒。所以,乙本在西汉前。同理,甲乙本不用“国”代替“邦”,即不避刘邦的讳。那么甲乙本就定位在先秦了。

  • 有人考证老子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也就是比孔子年长20岁左右。为什么,又怎么可能跑到太古时代去著书呢?下凡的神人也好,得道长生、穿越也罢,总之,我们不去唯心主义论。事实上,老子是周朝的文化部长,负责收集整理当时可见的所有文字作品。同时,也掌管国家图书馆。于是,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断,老子发现太古文字,修改发扬著了帛书甲本,由于文字过于晦涩,在乙本中做了一定的优化,加强可读性。而到春秋以后,有更多人在借用老子的原著来发布新的《道德经》。

  • 有四个人与道德经关系密切。《河上公章句》–河上公。《道德真经指归》–严遵。《道德经注》–王弼。《道德经古木篇》–傅奕。这四位不同朝代的人都先后注释过,所以,也产出了一个通行本。

  • 在甲乙本中,“多闻数穷”,而在现在的《道德经》中却写着“多言数穷”。这恐怕是一个硬伤了。王弼的注释中,也在使用“多言”。这明显在曲解老子之意。而后世之皇帝或者儒生都为了统治方便而改经书。这也是王东岳所说的文化“层累”现象。关于是“闻”是“言”的辩论很多了,但这也好推敲出来。因为,看过甲乙本,就知道了,老子之意是“多闻数穷”。但为什么应该是“多闻”而非“多言”呢?因为,上正文中有提过“囊橐”,也就是风箱。那么大家再去看看风箱的原理和草图。多个进风口,并且风箱的使用就是在“守中”。多闻,然也。

小结

先圣的绝学是共同财富,我们有权加上自己的理解。但也要尊重历史。因为,看似只是几个字的差异,却可以影响出很多价值观的“偏差分支”。严谨是必要的。尤其是文化学者。而我们一介草夫,也只是感觉想吃原汁原味的东东。君不见,宋朝后的文人误国有多严重。所以,大家有必要再寻到根再汲取真正的“国学营养”。

繁城之下—两个认贼做父的少年

如果一句话证明你看过整剧,那么一定是:

公道是条绕远的道。而我也自创了一句炒作的概括:

两个认贼做父的少年成长故事。

注意,好文章也是一篇长的文字。

一个叫花子的逆袭

整部戏事实上很难说陆直是男一号还是曲三更。陆直原本善良,被陆远暴收养后一心待主。只是他的两人是一对从良土匪的主仆。所谓,”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而且这个干少爷成长起来后,黑出于黑,而黑过黑。

第一次成长是陆远暴的当众羞辱。强制磕头,随便认爹,这谁受的了。忠爷便利用了陆直这颗仇恨的”种子“。事实上,当陆家老二来投奔时,这颗种子有着一定的阳光照射。因为毕竟,陆远暴家不是没有子嗣的。那陆远暴只把自己当一个狗奴才,是合理的。而且如果再计划杀陆,又添了许多不忍心。这时,想借刀杀人的陆忠便坐不住了。

第二次成长机会,就是当放火烧陆家后,趁乱杀了陆忠。事实上,这便是陆直的成年礼。学成归来,灭亡老师。陆忠以前自己培养出来的陆直还是那个孩子,可以被控制。是自己扶植的又一个傀儡。为什么说是傀儡。因为,陆忠一直装哑巴。同时,哑巴也是他最好的掩护。这样,陆远暴可以接纳他。当然,如果陆直把自己当师父,也可能一起分享陆的财富或说是那部分公开的。陆忠的小金库并未告诉陆直的暗杀团队。所以,陆忠死前以为,是自己没有告诉陆直自己的金库,是陆直杀他的直接原因。但他们都小看陆直了。于是,小叫花子再次尝试改命。所以,当结尾,大家猜小宝子(知县)到底和陆直说了什么时,就容易理解。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小宝子说:

可能A:你真不应该杀了陆忠。

可能B:陆忠是真把你当儿子的。

最可能C:你不应该教陆忠识字,他的日记里写着你的罪恶。

然后,陆直说:

我就是要改命嘛。(同时拿刀刺死了小宝子)

小宝子,就是小乌龟,二十年后的县令。有人说他是陆不忧。

那是岳铁嘴给误倒的。算命的看到了小宝子伪造的”断眉“,以为县令是陆家二少爷。

还一条佐证,在那个藏头诗中,说的事全是与陆不忧相关的。而且,如果他认出是小宝子,又能有啥理由去提供线索拿千两银子呢。王夫子的死更说明县令就是小宝子,要知道,为他偷笔的好兄弟误死于王夫子的铜戒尺。而仅是仿写个陆远暴的笔迹,却是罪不致死的。而冷捕头和程医生才是都是陆家灭门的主要因素。

也是就是那场大火之后,陆直这只“恶龙”黑化的彻底了。首先,他们暗杀团队明明可以装做救火,却让暗杀团队等着更夫来。因为,更夫,也就是曲三更的父亲,也是他的棋子。冷无疾来了,看到了更夫的诧异,为何一帮人看着火却不去施救?于是,下了手杀更夫灭口。同时,陆直也按住柳十七,不让其对更夫灭口而借冷的手。于是陆直的暗杀团队,多了一个手沾上血的冷捕头。当然,在放火前,让陈旺等所有人去给中药睡觉的陆家人杀死,就是让大家“投名状”。当然,张贵和柳十七就是杀手出身。但陈旺和尤二,却有不同的困难。于是陈旺便掉了链子。没有下手去杀陆不忧。结果留下了未来的隐患。

陈旺,虽然是个赌徒,也是个小人,但心底仍有些良知和义气。无耐智商并不在线。他和尤二的死都是必然的。但尤二虽是个厨子,但是事故。吃饭中听到杀陆远暴的计划。与其日后被算账,不如主动入伙。还能分些钱。最后,自己如愿当上了老板。但陈旺,在得了钱后,依然称要养老母,不离开镇子避风头。而且还挥霍钱财,这明显触犯了团队利益。成为暗杀团队第一个下线的,河中之鬼。

曲三更的公道

那场大火的发现者,也就是曲三更的父亲。在陆直的阴谋下,被冷捕头只好杀了。同时,这个捕头也就对曲三更一家抱有了很深的歉意。在后面一直照顾着我们主角。可谓是形同父子了。事实上,第二集,林美女就已经把曲三更师傅被杀的线索告诉了曲三更。因为,林虽然是冷的相好,但是依然在陆直的监控中。这也是她最后被杀的原因。那个青楼的老板就是陆直,也就是薛举人。所以。当林姑娘把首饰给三更让其给遗孤时,让三更说是薛举人的家里人欠他师傅的。这样便可让冷家收下妇人的首饰了。当时,三更就应该查一查薛举人这条线。所以说,这部电视剧的细节拉满,绝对精品。

曲三更的父亲没了,感情就完全倾注在自己的师傅身上。而冷捕头也是一种赎罪的心理。所以,认贼作父亲是被动的。而对比于陆直认陆忠为爹时,是一种计谋。也可以说是求生的本能吧。是一种主动行为。是伪装。所以,后面杀陆忠时,陆忠并无任何的防备。作为一个江湖高手栽了,原因就是陆忠太信任陆直了。陆直教了他识字,他给了陆直生的希望。但两者之间,也只是瞬间的温情。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都不用话聊斋的。都想利用对方而已。文化人拿起刀才是最狠的。

剧情到了后期,主角的风光基本上被县令和陆直盖住了。甚至是宋辰。因为,公道这两个字,需要计谋,权力,牺牲。而曲三更是见证者。他没有能听到林妈妈的直接口供。所以,他的报仇对象是谁,有点茫然。一切的经过,可能只有县令的后手中才可以昭雪。县令用鱼死网破的目的,写好了遗书。同时主动靠近杀手以及陆直。这样,只要陆直出手,不用证据即可将最后一个大鱼收网。完成了自己的公道。还救命恩人陆无忧,陆家一个公道。

曲三更面对陆直时,并不存在直接仇恨。因为,陆直知道自己没有杀三更的父亲,也没有杀同党冷捕头。这一点,学忠叔学的完美。夺财没有官司,杀人没有证据。

这部戏的主旋律,就是公道。你可以看到捕头不像捕头,勾结黑道,出轨。医生不像医生,主动害人出毒药方子。老师不像老师,体罚学生,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不像其出现在的社会吗?

国学的经典却是负能量中的一抹清流。小宝子拿到金块做的论语,践行了道义。三个年轻人对着孔子像忏悔。这些是导演的救赎,是我最喜欢这部戏的理由。

中东冲突-没有无怨无故的恨

世间是有无怨无故的爱的,那便是善良。它既不是国际舆论和媒体报道的善良,也不是放下屠刀。

而是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受尽苦难的民族终究拿起了枪,有了地盘。然而,应该知足长足,知止不殆。

犹太人是聪明的吗?当然智商是绝对高,但情商呢?

曾经的受害人,变成侵害者,或者又变成受害者,那都不重要,因为,你仍处于“害”的旋涡。

不管你手上的血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中国围棋的好徒弟,截断对手的大龙,然后分而治之,再隔断,灭其气。

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那就去看中东的地图吧。二十年的对比。巴和以打一架少一圈土地。为什么对华沙敌对而对东部友善?

因为,华沙没有再缩小和分拆了。

巴的儿童锐减,十年后,打仗的胜率没有,白奴的时代就不是油画作品了。那么清醒的巴人,又怎么会让以的女人可以孕育呢?

谁都有弱小,再让道德经的话来共勉吧,谁的集团中都有弱小,妇女和儿童做出着最大的牺牲。人性泯灭之时,心灵就会释放出野兽!

知其雄,守其雌。

为中东的亡魂悼思,为那里的人民祈福。在此时此刻,阳光明媚,但有人在嘶叫,绝望和哀嚎……

感谢圣贤,早早确定了中华民族的正确的价值观,用东方智慧引导着文明复兴。

感谢毛主席,给中国没有强敌的外围。

感谢佛教,不伤害人且没有等差的爱,温暖和治愈着世人。

基督教的上帝今晚无眠!

兄弟无间

这条线是相当重要的,几乎是大厦之地基,帝国之鼎器。

在清末的官场中立足相当困难,看过刺马案或者看过投名状的小伙伴一定有感触了。主战派,主和派,维新派,光绪派,慈禧派。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此为说法一,说法二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前两个都称得上是乱世出枭雄。当然,太平盛世也轮不到他们的布衣出身。一个笨的可以,曾公七次才考上了秀才,左公三试不第,这种出身到最后也能入阁拜相,实属乱世所赐。而后两位就算得上学院派的,都喝过洋墨水,面儿上人,都是非内战出名,主打外交和建设。下一篇专门讲曾和左的佚事一二。

回头说,两位打硬仗的硬汉或说是老炮儿。他们都要依靠兄弟。当然,有血脉相通的仅有曾公。左公的兄弟,不用介绍,胡雪岩,红顶商人。经济专家。但后来如何了?胡被皇帝抄家时,左公却不知所踪。是避谦,是有意?打人先打狗。想弄左宗棠先拆了胡雪岩。对比之下,这里就不及曾国藩与曾国荃了。多少人想着离间,厚黑这两位兄弟。处处凶险。

国荃莽撞有余而智略不足,当初,要不是曾公劝他多读书,要顶住压力不要南归。曾国荃也就是湖南田间一伢儿子。

此处就显示出血脉相连,而且还亲密无间的“家族优势”,要比左公的“集团优势”更加稳固。我们慢慢道来吧!

劝诫读书

曾公在家书中最多的就是劝学。四弟,九弟要经常写文章传阅给曾国藩和其父,由他们来审读,并给予评价,家族男丁视考取功名为第一要务。

端正思想

不知道曾国荃在北京的各种不适,除身体外,是否有官场外人排挤和煽风。想必更多是一种对兄长曾国藩的一种“不服气”。可以理解为青春期的叛逆吧。

当时,湖南来的京官,都是弱势群体。人数少而且没有上应。在官阶的低层,俸禄自然不够养家,书信在道光二十年左右,老家的债务算刚结算清了。曾国荃也可能是感觉到混下去没的意义了。自己又三天两头闹头痛脑热的水士不服。这种情况下,曾国藩真是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且看摘录如图:

好个兄弟匪他人,唯兽有狼狈。贬义?用在这里全是合理和完美。

让我这个独生子女,羡慕不已呀。

曾的九弟一直“事史随行”,戎马征战。直至剿灭了太平天国,官至总督。四弟持家有道。六弟曾国华战死,曾国葆也是一代名官。所以,又摘录了家书的与兄弟诗句。

读家书,开始信的称谓是一长串的兄弟名,从给四,五个兄弟写信,到最后只能给九弟,子植写信。你能感受到新人离世的过程。国化战死,季弟病死……长串一点点变短。

曾左不和

晚清中兴的两位重臣一定是曾国藩和左宗棠。四名臣说法虽多,但有两个名字是必须的。就是本文主要聊的曾国藩和左宗棠。但两者同朝为官却相处不甚融洽。

开始的开始,是手下幕僚间互相攻击,口诛笔伐。

因为,两位的战场定位不同,一个是攘内,一个是征外。

但最后的最后,是同心若金,攻错若石,一句晚生左宗棠,在挽联中吐真言。

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正在新疆为国打仗,但立刻书信派自己在京考试的儿子,拿着银子和挽联去送曾公最后一程。

大臣们都是有点性格的。有刘罗锅和纪晓岚就有和珅。对立阴阳。互相谁也不服气。同室操戈,面和心不和,让后世人说甚龙争虎斗。但事实上,曾和左都是死在任上,为国居功至伟,直至忠死,曾公62,左公73。

两个的共同点还包括:

湖南老乡,且都领导过湘军,打仗勇猛,长寿(以当时人平均寿命来看),仕途都曾遇到伯乐,但读书都开窍较晚。有林则徐的新疆情报和地图,有陶铸的力挺,左才破格录用。至于曾国藩也要感谢他的伯乐胡林翼。湘军正是在两个人的合作中诞生的。

如果说他们愚钝之才也是共同点,可能大家会有意见。那看数据喽。

曾国藩考秀才7次,左考3次。曾麟书(曾的父亲)更是考了17次。

当然不同点也多:

对考取功名的态度,曾公是用力极深呀,家书中没有一篇提到过科举的不好。而左公早早看透了八股文就是在浪费生命,读书是素养,功名则可遇不可求。

在新疆问题上,曾主张和,而左主张打。民族气节方面左公略胜一筹。曾公内战内行,左公外战威武。

打仗一个擅长“结硬寨,打呆仗”的攻坚战,一个擅长野外游击,左公在新疆和西北都是战神。左公带着棺材打仗,曾公带着亲兄弟战斗。

无论是出于自上而下的平衡还是出于自下而上的表演。

敲黑板,划重点。能听懂刚才那句话的都是人精了。试想难道慈禧想看到功臣们不争风吃醋?为人臣者,位高权重者,最担心的又是什么?没有敌手或者敌人隐藏于黑暗中。所以,曾与左,实在是高明。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这两位能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一定是实力大于脾气的。在官场博弈中,不会发生逞匹夫之勇,口舌之快而露出明显的破绽。而斗的凶的是手下的二级人物。李鸿章是年龄小于曾公和左公的。由于和曾公是师徒关系,所以,自然站队到曾公门下,看不上左公的诸多行为。

相同的价值观

这事实也是共同点,只是这个共同点太重要了。所以单独立出来。

左宗棠给过挽联前,在一次家宴中与曾国藩写了12个字。也是现代企业家曹德旺办公室挂了多年的座右铭。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释义大略: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能怠工,怠慢。敬胜怠者昌。义胜欲者从,用义来控制欲望,也就是反人性,有人跟随,才能领导别人。

同朝为官,两公都是实力大于脾气的。

前言中讲的,曾国藩有十二日课。第一课便是主敬。所以,两位用兵如神的人,对待做事,做人唯一个“敬”字当头。

拙诚劳谦

这四个字可以高度概括,曾国藩的崛起原因。

拙与诚

不用说他的笨,有个小故事大家听过。说有人来曾国藩家里做客,在门外等候。门里的曾国藩在背诵诗书。背诵后再会客。结果,门外的客人都背诵下来。可曾国藩还没有背成。

他的同僚们更是天天鄙视他,嘲笑他笨。打仗也慢,人家夺城,他修战壕;人家抢功,他写报告。而且报告全篇不自夸一句,全是圣上英明。但这不是诚实,是幕僚的智慧。

诚实,体现在与朋友交往。也体现在日志中记录着自己的诸多糗事。对自己的诚实,才是真正的诚。别人纳了小妾。自己馋,回头又说自己不是个人,如禽兽也。自己审视自己,内省慎独。这是圣人的修炼之路。

劳与谦

即使不自夸,但是战功赫赫也是让慈禧担忧。于是派马新贻空降湘军,结果被刺杀。无耐,慈禧又派曾国藩去查此案件。凶手倒不跑,声称与别人没关系,纯私人恩仇。

曾公深知,太平天国已没,自己又手握重兵,长江以南的大批干部又是自己的举荐和培养。实在是风头盛呀。于是,要求了裁湘军。但是一旦没有了枪杆子,不就是被人搞死的节奏嘛?

但是,自己的培养的干部,可以出师了。为首正是名门之后,李鸿章。根红苗正不说,而且,组建淮军以平新叛乱。捻军也不好打。曾国藩这时没有拥兵自重。把湘军的精锐全都给了李。为了这事,几乎和九弟闹掰了。当时,李鸿章才1500人,曾国藩的这份雪中送碳,让淮军有了政治的种子。这合理合法,而且依然控制着“国家神经”。试问大清谁敢动曾李?

谦虚的另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是世故。拿下了太平天国不代表可以弹劾督军了,这一点,曾国荃就不如他哥的觉悟了。家书还是到的慢了,估计曾国荃也看了他哥的劝罢书信,但依然要逞勇上书告状,终于吐了官文腐败厚黑的这口气。官文是何许人也,是督军,是八旗子弟,是曾国蕃家书中说的“巨室”。

所以,曾国藩劝弟不要动干戈。慈禧正愁没有机会来削弱曾家的力量呢。谦虚的结果是曾国藩息事宁人没事,而国荃提的官文的十条罪状之后,政府迫于面子,让官文免官了,可几年后,官文又是当上了总督,继续管着曾国荃。人家能继续当官,而骄傲的曾国荃却终于领到了“学费”,革职回家种田了。

要不是曾国藩一直以来,以谦为上。他的九弟早就把恶念变恶果了,败了兄弟的基业。攻下了南京,曾国荃答应将士可以烧杀抢掠。抄了太平天国的家,却打算着抢占财富。为官之道这件事,真不是学来了。师傅已经领进门了,但修行还是要看个人呀。悟性才是众人的短板,牛人的强项。

前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千年,只出了两个半圣人。

孔子和王阳明,猜的出来。但半圣则为本文集的主角—曾国藩,谥号是曾文正公。能被称为文正的,一定是家国之楷模。他卒年62岁,当时在高位,突发脑溢血,在45分钟内就去世了。

孔子的儒学,阳明心学,都是系统的哲学。而曾公和王阳明类似也是文官操武,救国平乱。但曾又不同于前两者,有着一定的书籍传世。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书信,或者说家书来走近这位清末的“半圣”。

曾文正公家书,是一部由后人整理的曾国藩与家人往来的书信。本人边读边笔记,用心感受这个更接地气的哲学家。

由于,曾国藩家书的世面版本也较多。本人阅读版本,即李鸿章和李瀚章两兄弟校勘的,由线装书局出版的。边读边记录,这样把曾国藩家书的干货列出来,大家可根据结构再丰富血肉。

家谱

一般来说,私人的书信往来,一定要厘清人物关系。不然读起来生涩。但曾家的人物都可不是无名之辈。他的九弟曾国荃是绞灭太平天国的功臣。他的儿子是著名的外交家。朋友和幕僚就不必多说,虽未体现在家谱图中,但都是往来无白丁。

如图:

诗词

我把书信中的诗词摘录了一下,并自己来用软笔写成书法。

一为效法曾公的修身一二,自己练字;二为真正的体会和学习。

曾公练字,写文学,下的功夫是几十年如一的。有些人可能读过他的《日课十二》

他给自己列了十二条铁律和规矩。这也会在他的书信中经常体现。

本人在读书时,也做了首诗来枉评曾公。抛砖引玉。

如图二张:

日课十二

主敬

敬胜怠,义胜欲。这是左宗棠写给曾国藩的字。当然那是后来,但曾年轻时就已经有此觉悟了。

静坐

曾对浮躁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他的识人术是千古出名的。常用办法是约一批干部见面,然后失约,隔着帘子偷偷观察他们。然后给出的结论,谁为人中龙,历史自有证明。

早起

坚持才是重点。古人言: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湘军每日晨练,少一人不请假,便不开饭。李鸿章想睡个懒觉,曾国藩揩全体将官在饭堂坐等,人到方开饭。这种压力,你敢迟到吗?你敢晚起吗?

精读

曾国藩在读一本书时,不读完是绝不会再看其它书的。叮嘱其四,六,九弟的书信中更是多次强调。

读史

曾国藩让他的弟弟和自己的儿子读《论语》,读《史记》

守本

从曾国荃弹劾官文这件事上,看的最清楚。他明白自己的地位,即便是功臣。同时,与左宗棠的几次沟通也是没有官架子。还有,在家书中,曾已经是官至二品了,但依然,对老家的父母去省官厅严厉禁止。即不让家人为乡亲告状代言,也要提醒他们要避谦。

谨言

事实上,家书中曾国藩是何等的敢说话呀。兄弟任何的懈怠于功课,就直言批评。同时很多都是对周边人员的褒贬点评。但真正的与人交往过程中,却是很得分寸。考察干部时,全是在鼓励别人说话,而自己在听。

养气

一日读书十页,习字百个。不要一时之快来纵欲。交的朋友全是良师。无聊的社交早早推脱。年轻时,曾喜欢吸湖南老家产的土烟。很大的瘾。日记里提过多次,决心要戒烟。最终用了十年,才彻底的完成目标。

保身

这块在家书中体现不多,但由于曾公有藓病。平时对自己卫生很下功夫。饮食和中医都有专门负责。事实上,在打仗军营中,纳了个小妾是为照顾自己的皮肤病。可是,军中良友以为曾国藩是沉迷女色,乱军心,誓言要杀小妾而激励其上进。这又是一段佚事。

作字

临帖百家,四个兄弟,天天互相评论写字。其中九弟最好,四弟最差。雷打不动每天百字。对此,本人也开始练,效仿。采购了一些种类的笔:钢笔式毛笔,科学毛笔,秀丽笔,便携毛笔。但坚持很难。

夜闭

这个也是修正了曾自己的一些坏老毛病。以前,年轻时,喜欢到处溜达。看别人家小妾美,就去喝花酒。自己把这些风流事写到日志中,是可笑,也是对自己的真实。

电影《无名》-情节解析

没去影院看,刚下载刷完第一遍,感触强烈,自己又在网上搜些解析,知道这版本虽然很多情节是被删节了,但领悟应该还是深刻的。我针对自己的一些疑问展开吧。

王传君是否是卧底?

王一博的卧底,大家都看得出来,因为,要抓梁朝伟前,本是想换亮色的领带,但后来又用深色代替。因为,他知道要打斗染血的。还有一个酒壶的细节,梁朝伟无论是饮食和酒杯都与日本人格格不入。而王一博的酒杯却在镜头时间线上变化。从灰色变成了和日本人相近的颜色。预示着信任的升级。 可见,镜头交待了主要人物,姓蒋还是姓汪。

但王传群这人可能是争议之一,我认为他是个极深的卧底。是一个死士。更多可能是也是抗日的。至于是国还是共不详。

如果单凭一个人说什么,就断定一个人的人性就肤浅了。虽然,王传君是一个精明而吝啬的人,这是他所扮演的,无论在聊日本人的罪行还是他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都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小人物,镜头两次交待早餐时讨论粉蒸排骨的事情,程导演的意图如下:

1)让两兄弟对比,让王传君来衬托王一博的正面形象,真善美。而让王传君好色,三观不正的形象深入部分麻瓜的心,为后面做奸杀兄弟未婚妻的事情辅垫。事实上王传君做的事只是报纸和王传君的说法,没有镜头交待犯罪事实。很可能暗中保护了王一博的女友。

2)争早餐为二人反目留下嫌隙。也是王传君故意制造摩擦。但没可能是排骨造成的血案。即使是底等特工也应该知道没子弹的枪重量不同。同时,王传君故意把兄弟女友说成是共产党。事实那妹子用美色吸引日本兵后伙同杀人,只能算是低端爱国热血青年。有些网友竟然说那些死的日本人最后进了井里。事实上,二刷你就看到了,那些青年,杀完就跑了。这块我的猜测是,尸体被王传君的一些人放到了井里,并且,编出一个金店老板一家人受日本兵凌辱的故事。最重要的区别是,金店故事死的是一家四口,而井里实际死的是日本兵。

2)早餐时口头交待了井下日本人尸体的故事来龙去脉。这里王掩护了一支武装,可能就是杀公爵的那些开车的人。

3)王对特务工作故意不上心,故意延误时间,也是让日本人对其不满。后期又请假给父亲过生日等。

4)据说他们早餐后,到了现场,发现公爵还有一口气。但是王杀了他,理由是没有尊重他。从这里看王传君并不是纯汉奸的底色。同样,可以参考在《满江红》里敢在众人面前杀金兵的沈腾。这行为才是说明他是岳家军。两个领导事实都在教育我们看人的重点,不要看他们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试想一个混日子的汉奸,没有此胆量的。

5)王传君有意或无意干掉了日本的在基层锻炼的隐姓埋名的公爵。这也是荣耀点,他的牺牲无憾。好过于醉虾中隐喻的那些中国劳工的命运。首先,几个日本人却随意宰割3倍于自己的中国劳工,却无任何抵抗。两条狗都死了,一条是日本轰炸广州机上飞行员的宠物,但是日本英雄叫罗斯福(最后飞机坠海)。另一支是被驱赶出防空洞的残疾狗,被走狗一样的人害死的。而同时在防空洞的梁朝伟却选择了不为自己苟活。

6)上面扯远了,回归到论点。镜片最后,王一博来到了王传君父亲开的香港饭店。试想,凶手光顾自己杀的人家庭。心理上没有点弱势吗?是来做什么呢?一号人物来嘲笑兄弟,还是来忏悔?吃饭后,王一博来到寺庙,更有悔悟的成分了。每个镜头都不是虚设的。王一博终究是想通了。是王传君逼自己走上了真正的潜伏之路。他断了自己的弱点,也就是对未婚妻情感的依赖,只有这样才更是战士。报纸是故意设计,王一博得知女友死时的崩溃,后面的镜头就是王传君。显然,他在做局。

7)所以,王传君的命运却又是注定的。首先,日本人在餐桌上被梁朝伟说成战犯时,气氛相当尴尬。王传君这时要向王一搏敬酒。王一博和日本人一样变脸,毕竟演走狗嘛。没有理王传君。此刻,日本人的杀心瞬间转移到了王传君头上。即便,局势上日本节节败退,而梁朝伟的冒犯也是以自己的身份做底,在表弟面前嘛不宜动手的。王传君此前工作懈怠和在梁朝伟语言冒犯日本人后,又站队错误。这次饭后,王传君就要先赴义了。而以王传君的低级特务地位,他的死只能是决裂后王一博要向日本人交待的结盟宣言了。

说到这里,我基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吧。

枪是如何到黄磊手里的?

黄磊决定叛变,但性格懦弱,还妄图说服扮演了假夫妻的梁朝伟原配,就是周迅的角色。原本是周迅要拿枪手刃叛徒的,可是镜头一转,黄磊拿到了枪。而周迅全身而退。顾及了感情?革命战士应该不会这么放虎归山,除非她是欲擒故纵。如果按黄磊所说,他夺下了枪,那就更不对了。要知道,黄磊是手有残疾,一看就是个弱鸡,抢枪是不能够的。于是乎,我有一个危险的假设。周迅事实上是国民党在我党内的卧底,更深的理解是双面间谍。他只所以会放黄磊去接头,就是要让自己的老公暴露,但同时又借梁朝伟之手,除掉了叛徒。而的确,梁朝伟在真正看到了黄磊的情报后,选择杀人灭口。而事实上,本应该死两次的周迅,最后在香港喝咖啡,并且,没有和梁朝伟在同一个镜头中,这说明了一点。周迅也归队了。为什么说周迅第二次没有死?第一次解释了,是故意放掉黄磊,并让他拿着自己的枪为信物,让梁发现。同时也是因为,日本人说周迅被当场制裁,而梁朝伟被逮捕。原来,周迅和梁朝伟,相爱相杀,都是卧底高层。但不是对立的,这和风筝的结局不同。周迅虽然也立了功,但不知道,她同时也被利用了。王一博与梁朝伟这场戏就是让周迅目击。梁朝伟不让周迅开门并目击到王一博,是在保护爱妻和王一博,让他们都可以继续潜伏着。二人打斗实质是利用周迅来反间,周迅会向日伪汇报整个过程。

梁朝伟最后是死了没有?

虽然镜头交待没有死,但真正的历史相比有些理想化了。在寺庙中,王一博流泪,梁在拍他的肩。这块有忏悔的成分。可能,希望梁还健在,这是王一博的想象。

如果,梁没有死,那么同志们,再看一眼,最后,梁朝伟驻足在蛋糕店门口,看着多层心的蛋糕。面熟不。对那个是重情谊的代表,一个苦尽甘来的希望。这个结局是意味深长的。要知道,梁朝伟私自放了江疏影,并没有执行枪决。即是江是中日混血,并还唐表弟的人情,也可能是自己被江感动的怜爱。同时,江的重情义,也给了梁日本要人在上海居住的重要情报。那么,梁和江会不会在一起呢?路过买一块蛋糕给新任老婆吧。

关于公爵之死正序的时间线?

公爵当小兵在基层锻炼,却被劫杀。这直接导致汪与日本的合作分裂。这不是偶然的。日本在上海要人录在起作用。这里的蛋糕最终是传给了周迅,所以,周迅放给共产党的是真货,双面间谍的她给了敌人一个“机会”,获取情报的机会,就是黄磊这个有情报的鱼饵。当然,让梁朝伟暴露也是功绩。一人牺牲,二人潜伏了。

好喽,这就是我一气呵成的想象力。欢迎交流。

一句话证明你看了《无名》:视死如归的狗是罗斯福,有名的。底层的狗,不在笼子里吃人的看门狗。纯白的羊,水泥筒下的农工,碗里的醉虾。

一句话证明你懂了《无名》:一人牺牲(暴露),二人潜伏,三条刍狗,四个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