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线是相当重要的,几乎是大厦之地基,帝国之鼎器。
在清末的官场中立足相当困难,看过刺马案或者看过投名状的小伙伴一定有感触了。主战派,主和派,维新派,光绪派,慈禧派。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此为说法一,说法二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前两个都称得上是乱世出枭雄。当然,太平盛世也轮不到他们的布衣出身。一个笨的可以,曾公七次才考上了秀才,左公三试不第,这种出身到最后也能入阁拜相,实属乱世所赐。而后两位就算得上学院派的,都喝过洋墨水,面儿上人,都是非内战出名,主打外交和建设。下一篇专门讲曾和左的佚事一二。
回头说,两位打硬仗的硬汉或说是老炮儿。他们都要依靠兄弟。当然,有血脉相通的仅有曾公。左公的兄弟,不用介绍,胡雪岩,红顶商人。经济专家。但后来如何了?胡被皇帝抄家时,左公却不知所踪。是避谦,是有意?打人先打狗。想弄左宗棠先拆了胡雪岩。对比之下,这里就不及曾国藩与曾国荃了。多少人想着离间,厚黑这两位兄弟。处处凶险。
国荃莽撞有余而智略不足,当初,要不是曾公劝他多读书,要顶住压力不要南归。曾国荃也就是湖南田间一伢儿子。
此处就显示出血脉相连,而且还亲密无间的“家族优势”,要比左公的“集团优势”更加稳固。我们慢慢道来吧!
劝诫读书
曾公在家书中最多的就是劝学。四弟,九弟要经常写文章传阅给曾国藩和其父,由他们来审读,并给予评价,家族男丁视考取功名为第一要务。
端正思想
不知道曾国荃在北京的各种不适,除身体外,是否有官场外人排挤和煽风。想必更多是一种对兄长曾国藩的一种“不服气”。可以理解为青春期的叛逆吧。
当时,湖南来的京官,都是弱势群体。人数少而且没有上应。在官阶的低层,俸禄自然不够养家,书信在道光二十年左右,老家的债务算刚结算清了。曾国荃也可能是感觉到混下去没的意义了。自己又三天两头闹头痛脑热的水士不服。这种情况下,曾国藩真是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且看摘录如图:
好个兄弟匪他人,唯兽有狼狈。贬义?用在这里全是合理和完美。
让我这个独生子女,羡慕不已呀。
曾的九弟一直“事史随行”,戎马征战。直至剿灭了太平天国,官至总督。四弟持家有道。六弟曾国华战死,曾国葆也是一代名官。所以,又摘录了家书的与兄弟诗句。
读家书,开始信的称谓是一长串的兄弟名,从给四,五个兄弟写信,到最后只能给九弟,子植写信。你能感受到新人离世的过程。国化战死,季弟病死……长串一点点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