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无间

这条线是相当重要的,几乎是大厦之地基,帝国之鼎器。

在清末的官场中立足相当困难,看过刺马案或者看过投名状的小伙伴一定有感触了。主战派,主和派,维新派,光绪派,慈禧派。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此为说法一,说法二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前两个都称得上是乱世出枭雄。当然,太平盛世也轮不到他们的布衣出身。一个笨的可以,曾公七次才考上了秀才,左公三试不第,这种出身到最后也能入阁拜相,实属乱世所赐。而后两位就算得上学院派的,都喝过洋墨水,面儿上人,都是非内战出名,主打外交和建设。下一篇专门讲曾和左的佚事一二。

回头说,两位打硬仗的硬汉或说是老炮儿。他们都要依靠兄弟。当然,有血脉相通的仅有曾公。左公的兄弟,不用介绍,胡雪岩,红顶商人。经济专家。但后来如何了?胡被皇帝抄家时,左公却不知所踪。是避谦,是有意?打人先打狗。想弄左宗棠先拆了胡雪岩。对比之下,这里就不及曾国藩与曾国荃了。多少人想着离间,厚黑这两位兄弟。处处凶险。

国荃莽撞有余而智略不足,当初,要不是曾公劝他多读书,要顶住压力不要南归。曾国荃也就是湖南田间一伢儿子。

此处就显示出血脉相连,而且还亲密无间的“家族优势”,要比左公的“集团优势”更加稳固。我们慢慢道来吧!

劝诫读书

曾公在家书中最多的就是劝学。四弟,九弟要经常写文章传阅给曾国藩和其父,由他们来审读,并给予评价,家族男丁视考取功名为第一要务。

端正思想

不知道曾国荃在北京的各种不适,除身体外,是否有官场外人排挤和煽风。想必更多是一种对兄长曾国藩的一种“不服气”。可以理解为青春期的叛逆吧。

当时,湖南来的京官,都是弱势群体。人数少而且没有上应。在官阶的低层,俸禄自然不够养家,书信在道光二十年左右,老家的债务算刚结算清了。曾国荃也可能是感觉到混下去没的意义了。自己又三天两头闹头痛脑热的水士不服。这种情况下,曾国藩真是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且看摘录如图:

好个兄弟匪他人,唯兽有狼狈。贬义?用在这里全是合理和完美。

让我这个独生子女,羡慕不已呀。

曾的九弟一直“事史随行”,戎马征战。直至剿灭了太平天国,官至总督。四弟持家有道。六弟曾国华战死,曾国葆也是一代名官。所以,又摘录了家书的与兄弟诗句。

读家书,开始信的称谓是一长串的兄弟名,从给四,五个兄弟写信,到最后只能给九弟,子植写信。你能感受到新人离世的过程。国化战死,季弟病死……长串一点点变短。

曾左不和

晚清中兴的两位重臣一定是曾国藩和左宗棠。四名臣说法虽多,但有两个名字是必须的。就是本文主要聊的曾国藩和左宗棠。但两者同朝为官却相处不甚融洽。

开始的开始,是手下幕僚间互相攻击,口诛笔伐。

因为,两位的战场定位不同,一个是攘内,一个是征外。

但最后的最后,是同心若金,攻错若石,一句晚生左宗棠,在挽联中吐真言。

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正在新疆为国打仗,但立刻书信派自己在京考试的儿子,拿着银子和挽联去送曾公最后一程。

大臣们都是有点性格的。有刘罗锅和纪晓岚就有和珅。对立阴阳。互相谁也不服气。同室操戈,面和心不和,让后世人说甚龙争虎斗。但事实上,曾和左都是死在任上,为国居功至伟,直至忠死,曾公62,左公73。

两个的共同点还包括:

湖南老乡,且都领导过湘军,打仗勇猛,长寿(以当时人平均寿命来看),仕途都曾遇到伯乐,但读书都开窍较晚。有林则徐的新疆情报和地图,有陶铸的力挺,左才破格录用。至于曾国藩也要感谢他的伯乐胡林翼。湘军正是在两个人的合作中诞生的。

如果说他们愚钝之才也是共同点,可能大家会有意见。那看数据喽。

曾国藩考秀才7次,左考3次。曾麟书(曾的父亲)更是考了17次。

当然不同点也多:

对考取功名的态度,曾公是用力极深呀,家书中没有一篇提到过科举的不好。而左公早早看透了八股文就是在浪费生命,读书是素养,功名则可遇不可求。

在新疆问题上,曾主张和,而左主张打。民族气节方面左公略胜一筹。曾公内战内行,左公外战威武。

打仗一个擅长“结硬寨,打呆仗”的攻坚战,一个擅长野外游击,左公在新疆和西北都是战神。左公带着棺材打仗,曾公带着亲兄弟战斗。

无论是出于自上而下的平衡还是出于自下而上的表演。

敲黑板,划重点。能听懂刚才那句话的都是人精了。试想难道慈禧想看到功臣们不争风吃醋?为人臣者,位高权重者,最担心的又是什么?没有敌手或者敌人隐藏于黑暗中。所以,曾与左,实在是高明。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这两位能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一定是实力大于脾气的。在官场博弈中,不会发生逞匹夫之勇,口舌之快而露出明显的破绽。而斗的凶的是手下的二级人物。李鸿章是年龄小于曾公和左公的。由于和曾公是师徒关系,所以,自然站队到曾公门下,看不上左公的诸多行为。

相同的价值观

这事实也是共同点,只是这个共同点太重要了。所以单独立出来。

左宗棠给过挽联前,在一次家宴中与曾国藩写了12个字。也是现代企业家曹德旺办公室挂了多年的座右铭。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释义大略: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能怠工,怠慢。敬胜怠者昌。义胜欲者从,用义来控制欲望,也就是反人性,有人跟随,才能领导别人。

同朝为官,两公都是实力大于脾气的。

前言中讲的,曾国藩有十二日课。第一课便是主敬。所以,两位用兵如神的人,对待做事,做人唯一个“敬”字当头。

拙诚劳谦

这四个字可以高度概括,曾国藩的崛起原因。

拙与诚

不用说他的笨,有个小故事大家听过。说有人来曾国藩家里做客,在门外等候。门里的曾国藩在背诵诗书。背诵后再会客。结果,门外的客人都背诵下来。可曾国藩还没有背成。

他的同僚们更是天天鄙视他,嘲笑他笨。打仗也慢,人家夺城,他修战壕;人家抢功,他写报告。而且报告全篇不自夸一句,全是圣上英明。但这不是诚实,是幕僚的智慧。

诚实,体现在与朋友交往。也体现在日志中记录着自己的诸多糗事。对自己的诚实,才是真正的诚。别人纳了小妾。自己馋,回头又说自己不是个人,如禽兽也。自己审视自己,内省慎独。这是圣人的修炼之路。

劳与谦

即使不自夸,但是战功赫赫也是让慈禧担忧。于是派马新贻空降湘军,结果被刺杀。无耐,慈禧又派曾国藩去查此案件。凶手倒不跑,声称与别人没关系,纯私人恩仇。

曾公深知,太平天国已没,自己又手握重兵,长江以南的大批干部又是自己的举荐和培养。实在是风头盛呀。于是,要求了裁湘军。但是一旦没有了枪杆子,不就是被人搞死的节奏嘛?

但是,自己的培养的干部,可以出师了。为首正是名门之后,李鸿章。根红苗正不说,而且,组建淮军以平新叛乱。捻军也不好打。曾国藩这时没有拥兵自重。把湘军的精锐全都给了李。为了这事,几乎和九弟闹掰了。当时,李鸿章才1500人,曾国藩的这份雪中送碳,让淮军有了政治的种子。这合理合法,而且依然控制着“国家神经”。试问大清谁敢动曾李?

谦虚的另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是世故。拿下了太平天国不代表可以弹劾督军了,这一点,曾国荃就不如他哥的觉悟了。家书还是到的慢了,估计曾国荃也看了他哥的劝罢书信,但依然要逞勇上书告状,终于吐了官文腐败厚黑的这口气。官文是何许人也,是督军,是八旗子弟,是曾国蕃家书中说的“巨室”。

所以,曾国藩劝弟不要动干戈。慈禧正愁没有机会来削弱曾家的力量呢。谦虚的结果是曾国藩息事宁人没事,而国荃提的官文的十条罪状之后,政府迫于面子,让官文免官了,可几年后,官文又是当上了总督,继续管着曾国荃。人家能继续当官,而骄傲的曾国荃却终于领到了“学费”,革职回家种田了。

要不是曾国藩一直以来,以谦为上。他的九弟早就把恶念变恶果了,败了兄弟的基业。攻下了南京,曾国荃答应将士可以烧杀抢掠。抄了太平天国的家,却打算着抢占财富。为官之道这件事,真不是学来了。师傅已经领进门了,但修行还是要看个人呀。悟性才是众人的短板,牛人的强项。

前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千年,只出了两个半圣人。

孔子和王阳明,猜的出来。但半圣则为本文集的主角—曾国藩,谥号是曾文正公。能被称为文正的,一定是家国之楷模。他卒年62岁,当时在高位,突发脑溢血,在45分钟内就去世了。

孔子的儒学,阳明心学,都是系统的哲学。而曾公和王阳明类似也是文官操武,救国平乱。但曾又不同于前两者,有着一定的书籍传世。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书信,或者说家书来走近这位清末的“半圣”。

曾文正公家书,是一部由后人整理的曾国藩与家人往来的书信。本人边读边笔记,用心感受这个更接地气的哲学家。

由于,曾国藩家书的世面版本也较多。本人阅读版本,即李鸿章和李瀚章两兄弟校勘的,由线装书局出版的。边读边记录,这样把曾国藩家书的干货列出来,大家可根据结构再丰富血肉。

家谱

一般来说,私人的书信往来,一定要厘清人物关系。不然读起来生涩。但曾家的人物都可不是无名之辈。他的九弟曾国荃是绞灭太平天国的功臣。他的儿子是著名的外交家。朋友和幕僚就不必多说,虽未体现在家谱图中,但都是往来无白丁。

如图:

诗词

我把书信中的诗词摘录了一下,并自己来用软笔写成书法。

一为效法曾公的修身一二,自己练字;二为真正的体会和学习。

曾公练字,写文学,下的功夫是几十年如一的。有些人可能读过他的《日课十二》

他给自己列了十二条铁律和规矩。这也会在他的书信中经常体现。

本人在读书时,也做了首诗来枉评曾公。抛砖引玉。

如图二张:

日课十二

主敬

敬胜怠,义胜欲。这是左宗棠写给曾国藩的字。当然那是后来,但曾年轻时就已经有此觉悟了。

静坐

曾对浮躁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他的识人术是千古出名的。常用办法是约一批干部见面,然后失约,隔着帘子偷偷观察他们。然后给出的结论,谁为人中龙,历史自有证明。

早起

坚持才是重点。古人言: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湘军每日晨练,少一人不请假,便不开饭。李鸿章想睡个懒觉,曾国藩揩全体将官在饭堂坐等,人到方开饭。这种压力,你敢迟到吗?你敢晚起吗?

精读

曾国藩在读一本书时,不读完是绝不会再看其它书的。叮嘱其四,六,九弟的书信中更是多次强调。

读史

曾国藩让他的弟弟和自己的儿子读《论语》,读《史记》

守本

从曾国荃弹劾官文这件事上,看的最清楚。他明白自己的地位,即便是功臣。同时,与左宗棠的几次沟通也是没有官架子。还有,在家书中,曾已经是官至二品了,但依然,对老家的父母去省官厅严厉禁止。即不让家人为乡亲告状代言,也要提醒他们要避谦。

谨言

事实上,家书中曾国藩是何等的敢说话呀。兄弟任何的懈怠于功课,就直言批评。同时很多都是对周边人员的褒贬点评。但真正的与人交往过程中,却是很得分寸。考察干部时,全是在鼓励别人说话,而自己在听。

养气

一日读书十页,习字百个。不要一时之快来纵欲。交的朋友全是良师。无聊的社交早早推脱。年轻时,曾喜欢吸湖南老家产的土烟。很大的瘾。日记里提过多次,决心要戒烟。最终用了十年,才彻底的完成目标。

保身

这块在家书中体现不多,但由于曾公有藓病。平时对自己卫生很下功夫。饮食和中医都有专门负责。事实上,在打仗军营中,纳了个小妾是为照顾自己的皮肤病。可是,军中良友以为曾国藩是沉迷女色,乱军心,誓言要杀小妾而激励其上进。这又是一段佚事。

作字

临帖百家,四个兄弟,天天互相评论写字。其中九弟最好,四弟最差。雷打不动每天百字。对此,本人也开始练,效仿。采购了一些种类的笔:钢笔式毛笔,科学毛笔,秀丽笔,便携毛笔。但坚持很难。

夜闭

这个也是修正了曾自己的一些坏老毛病。以前,年轻时,喜欢到处溜达。看别人家小妾美,就去喝花酒。自己把这些风流事写到日志中,是可笑,也是对自己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