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可以高度概括,曾国藩的崛起原因。
拙与诚
不用说他的笨,有个小故事大家听过。说有人来曾国藩家里做客,在门外等候。门里的曾国藩在背诵诗书。背诵后再会客。结果,门外的客人都背诵下来。可曾国藩还没有背成。
他的同僚们更是天天鄙视他,嘲笑他笨。打仗也慢,人家夺城,他修战壕;人家抢功,他写报告。而且报告全篇不自夸一句,全是圣上英明。但这不是诚实,是幕僚的智慧。
诚实,体现在与朋友交往。也体现在日志中记录着自己的诸多糗事。对自己的诚实,才是真正的诚。别人纳了小妾。自己馋,回头又说自己不是个人,如禽兽也。自己审视自己,内省慎独。这是圣人的修炼之路。
劳与谦
即使不自夸,但是战功赫赫也是让慈禧担忧。于是派马新贻空降湘军,结果被刺杀。无耐,慈禧又派曾国藩去查此案件。凶手倒不跑,声称与别人没关系,纯私人恩仇。
曾公深知,太平天国已没,自己又手握重兵,长江以南的大批干部又是自己的举荐和培养。实在是风头盛呀。于是,要求了裁湘军。但是一旦没有了枪杆子,不就是被人搞死的节奏嘛?
但是,自己的培养的干部,可以出师了。为首正是名门之后,李鸿章。根红苗正不说,而且,组建淮军以平新叛乱。捻军也不好打。曾国藩这时没有拥兵自重。把湘军的精锐全都给了李。为了这事,几乎和九弟闹掰了。当时,李鸿章才1500人,曾国藩的这份雪中送碳,让淮军有了政治的种子。这合理合法,而且依然控制着“国家神经”。试问大清谁敢动曾李?
谦虚的另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是世故。拿下了太平天国不代表可以弹劾督军了,这一点,曾国荃就不如他哥的觉悟了。家书还是到的慢了,估计曾国荃也看了他哥的劝罢书信,但依然要逞勇上书告状,终于吐了官文腐败厚黑的这口气。官文是何许人也,是督军,是八旗子弟,是曾国蕃家书中说的“巨室”。
所以,曾国藩劝弟不要动干戈。慈禧正愁没有机会来削弱曾家的力量呢。谦虚的结果是曾国藩息事宁人没事,而国荃提的官文的十条罪状之后,政府迫于面子,让官文免官了,可几年后,官文又是当上了总督,继续管着曾国荃。人家能继续当官,而骄傲的曾国荃却终于领到了“学费”,革职回家种田了。
要不是曾国藩一直以来,以谦为上。他的九弟早就把恶念变恶果了,败了兄弟的基业。攻下了南京,曾国荃答应将士可以烧杀抢掠。抄了太平天国的家,却打算着抢占财富。为官之道这件事,真不是学来了。师傅已经领进门了,但修行还是要看个人呀。悟性才是众人的短板,牛人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