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安全的书—-《清单革命-持续,正确,安全地把事情做好》读书笔记

本书的作者是阿图·葛文德,他是2010年《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的唯一一位医生。他是位外科医生,能握手术刀,妙手著文章。他通过大量的医学案例与研究发现,尽管医学科技愈发昌明高超,医生技能水平日趋完备,却仍不能避免各类医疗差错、误诊误治的发生。例如,有近30%的中风病人、45%的哮喘病人和60%的肺炎病人,未能得到妥善治疗。所以,他发起一项影响深远的行动—即清单革命。

为什么需要清单革命

这虽然是一个医学人士写的著作,文章里面充斥了一些医院救治生命的场景。但是当我读到作者对错误的深刻剖析时,就已经抛弃了试读了几页的心态,而对其奉若至宝,对作者的观点也是深以为是。
首先,错误是分为:无知之错和无能之错的。

人们犯下无知之错是一个人在未正确掌握知识的条件下所发生的错误,而无能之错是尽管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却因未能正确使用而出错。很显然,前者可以被原谅,后者却无法被谅解。
人们犯无能之错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人并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记住。人往往在高压的情况下很容易忘掉一些事情。
第二:记忆和经验会让人麻痹大意。我们凭借自以为熟练的经验和记忆,麻痹大意地跳过了一些基础但重要的步骤。而清单可以帮助我们去避免犯无能之错。
了解到犯错可能是“人之常情”之后,再次“升维”深入论述一下,犯错中的两种情况:事情的复杂性与做事没有责任心。当今社会在技术力量复杂的专业领域里,“复杂性”这一点导致的失败,远比没有责任心所致失败要多得多。当工作的复杂性远超出个人正确并稳定发挥个人技能的范围时,即便最能干的超级专家都无法避免错误的发生。

我们的目标却是持续,正确,安全地把事情做好。
那么就是要进化,既然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进化的标志,那么这个工具,是什么呢?系统吗?软件吗?可大可小,为了不限制想象力,我们抽象的称它为“清单”。
同时,管理的入口是基于“不相信”或者说“承认”。承认任何人或者团体做事情不是万能的,不出错的。也不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责任心的。于是能让人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反应机制的设计也是“清单”。

进阶到“清单”的应用层

为了清单真正发挥作用,作者总结了几个原则,分别是:
第一,设计要简单高效可测。
第二,执行上要有明确的检查节点。
第三,编制者要在操作-确认和边读边做这两种清单类型中做一个适合具体情况的选择。
第四,清单不能太长。
第五,要不断更新。
事实上,让领域内的资深人员编制是前提,因为,这样会保证专业的术语应用,同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执行上上要有明确的检查点是说在执行清单的时候,提前安排某个节点或者某个情况下要使用指定的清单。比方说,你开车的时候,突然仪表盘上的电瓶灯亮了,这个时候你可能要停车,拿汽车手册翻到电瓶仪表灯亮的那章看看接下来该怎么样去处理。仪表灯亮就意味着是一个检查点。要让清单用起来,就要设置这样的检查点,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使用这个清单。另外清单要及时更新,清单要使用,必须要不断地进化来符合实际情况。

书中的例子:在医疗界,阿图医生所推行的手术安全核查清单,已演化为一场全球性行动,因为他真的使患者手术医学专用期的病死率由原来的1.5%降低为0.08%,下降了一倍!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了四个百分点。每天早晨,当笔者在手术室开始工作时,核查核对已成为一项制度,必须执行。
自己做为一个软件工程师,从软件工程的层面去解析,做的一个个系统,里面有一个个模块,模块中一个个todo list……最后才是一行行代码。开发经验越丰富的人,代码会更健壮,出bug的机率越少。所以,国内大的互联网公司,一线开发人员上岗前一定会学习“老鸟儿们”(经验丰富的人员相对于菜鸟而言的)写的编程规范,同时在coding过程中做到一行代码,十行注释要求,还有的公司在实行结伴编程。颇像汽车拉力比赛中导航员和车手的关系。一个手持清单,一人执行操作。

清单背后的意义

清单本质上体现了外包和可靠,梳理和概括。外包就是指我们把大脑需要记忆的工作,外包给清单。清单的精髓不是罗列注意事项然后去打钩,而是改变你的价值观,任何时刻都要清醒的认识到主角仍是人。事实上它还有多方面的价值,清单在指导人们学习方向也更有帮助,擅长做清单的人,学习中做笔记也一定是高手。很多人不喜欢用清单的执行标准程序,觉得丧失了灵活性,会变得死板,但是恰恰相反,使用精心设计的清单不会让你变得死板,他们会帮助你节约有限的脑力,不让你的大脑被繁杂的检查项目所占据,而是释放出来处理更加困难的问题。这里错用一句老子的“绝学无忧”,可能表达的更好。清单不是一种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实用的支持体系,使用清单反而会带来最大的灵活性。
本人也推荐一款软件,来实操清单,就是印象笔记。你可以用传统方式使用它,也可以结合日历来做计划安排,分享给团队等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相信那些高效能的人士或行业已经觉醒,从上层到基层都开展了相关的活动。作者的调研来看,美国的航空和建筑业是最为受益于清单的。而医疗行业也正在变革。
当行业践行它时,一定会保障到行业的持续安全生产。
当清单出现在更多人的观念中时,它足够让一个国家有更好的未来。让我们开始清单吧。

写给三十岁以上的程序员

本人80年生,这一般是个适合开始的,也是个容易总结的年份,总结就是一种创新,所以我的话就多。

中国IT圈,是有传统特色的,你会找到江湖的味道。那么,混不好的话你就可能挨几刀或者走火入魔。

做技术的你真的需要职业规划,个人战略,运气,勤劳,魄力,以及聆听自己的心声。

切记一,江湖上的传说都留给别人吧,富二代,财团,那些争夺虚名的胜利者。

切记二,心静了,也不能滥学,不然你会被半浅不深的技术淹死,半熟不热的噎死,千万别“以苦做舟”,没兴趣,不快乐的话,快点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别等开进了胡同倒不出车。—-入魔的

我的一个同学R,做开发工作5年时,就嘴上总挂着转行,不想搞开发。心理的呼唤,没有理,况他也不忍失掉机会成本,因为不做技术,去新行业又拿不到高薪,由奢入俭难,然后先干着,一晃几年又过去了,嘴上又挂着转行,但这时可能就是被外界种种逼的。—-挨刀的

如果你没有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

如果你没有对技术掌握的成就感,好奇心

如果你没有自己家里的开发环境和实验码田

如果你没有技术微博和一箱子的书和案头的手册

如果你没有最想深入了解的技术方向

如果你没有无数个深夜面着电脑搞这搞那儿,忘记吃饭和睡觉

如果你没有承担40岁后失业勇气

如果有,全有。

亲,那么恭喜你,我们进阶吧。

 

IT带来的不是多少个职位和行业,而是一个时代。虽然你30岁多了,但是你是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和亲历见证者,你有权要求发声音,也应该有了担当来发声音。

一,认清大环境

中国的IT业还不是个完全市场导向的,因为这是共产主义国家。

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和新行业相比,后者才是IT圈新贵们蛰伏的乐土,但是急功近利。

程序员想搞科研去大学,研究所,少在老板面前晃悠,等你真去了说不定,他主动找上你,在你眼前晃悠了。但我劝大家,IT只是工具和手段,应用科学需求量总是比理论高,就是个金字塔型的下端之于上端。

二,认清生存元素

好的IT公司是应该有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并且能留人。就像天龙八部里的少林,藏经阁里的扫地僧。

那些领域更适合你

三,认清自己的风格

你是哪类程序员,喜欢静,宅,喜欢看百家讲坛多过于娱乐频道。

白天求生存,夜晚求发展

人们从他的身上感觉到一股力量。

以上是几年前写的,现在我在一个不以技术为主的,以业务实体更看重的公司(甲方是国企),这样的确是比较稳定的,对技术人员也很尊重,(一个有老程序员较多的公司坏不了多少),我放弃许多挑战自己的骨气和机会,只为稳定,也不知对不对,希望这观点别太深的影响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