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WSL的两平台互访问

linux下

在ubuntu上,使用

cat /etc/resolv.conf | grep nameserver | cut -d' ' -f2

能得出宿主的IP,这和在windows的命令行中ipconfig看到的一致。

如果你ping 172.28.64.1,如果是通的就不用看本文了。如果不通,就要在windows防火墙中添加入站规则。

windows下

有两种办法,建议使用命令行(并且是管理员权限下)。

New-NetFirewallRule -DisplayName "WSL" -Direction Inbound  -InterfaceAlias "vEthernet (WSL)"  -Action Allow

如果你执行时权限不够,要确认你的登陆是否为管理员。

一般宿主都是可以ping到linux上。所以,当执行上面命令成功后,到linux上ping一下那个网站,应该是通的了。

到此,完全可以把数据库等主要占资源的软件部署在windows这边了。

从github上查到的示例:

PS C:\WINDOWS\system32> $myIp = (Ubuntu1804 run "cat /etc/resolv.conf | grep nameserver | cut -d' ' -f2")

PS C:\WINDOWS\system32> $myIp

172.21.0.1

PS C:\WINDOWS\system32>  New-NetFirewallRule -DisplayName "WSL" -Direction Inbound  -LocalAddress $myIp -Action Allow

go与qt的新酒老瓶

前言

只所以说是新酒老瓶而不是新瓶老酒是有用意的。

因为QT是器,老瓶,出来时配合着C++的。而如今go来势凶凶,自然英雄所见略同。

两大开源神器,跨平台开发,终将双剑合璧了,让你如虎添翼。

过程记录如下

安装QT

→参考指导:

https://www.cnblogs.com/haijian/p/12417129.html

本人使用/usr/local/qt为QTDIR。5.12.10

安装go

→参考指导:

https://blog.csdn.net/icanx/article/details/91438450

→配置go env国内源

liteide源码编译安装

→参考指导:

https://www.cnblogs.com/7explore-share/p/5838281.html?utm_source=debugrun&utm_medium=referral

出现了模板路径报错,于是使用tarena环境,但是root账户,先安装两个包,再改脚本后,编译方成功。

https://www.cnblogs.com/liaojiafa/p/12798025.html

实在是经典解说:

→针对windows平台

在此时需要安装mingw64做为前提,不然liteide就是水土不服的。必要时关闭360吧!

mingw64实是难搞,换了几个工具,如mingw installation manager,最后用mingw-w64-install.exe
启动后选择版本,posix和seh,这就生成了安装目录。
在安装过程中,把此前下载的源码包压缩包“mingw-w64-v8.0.0.zip”重新命名为“x86_64-8.1.0-release-posix-seh-rt_v6-rev0.7z”,放置在默认的目录中“x86_64-8.1.0-posix-seh-rt_v6-rev0”
最后,把安装的路径
C:\Program Files\mingw-w64\x86_64-8.1.0-posix-seh-rt_v6-rev0\mingw64\bin
放到系统环境变量中。万事大吉。gcc,g++一应具全,随处可用。

GO111MODULE在windows上是没有auto可设置的,即便你使用liteide设置了,但go env中实际还是当它为on。

所以,系统底层仍设置为on,GOPATH目录内的源码编译成功,无论是否有go.mod。但要是GOPATH目录外的拥有go.mod文件(这是通过go mod init src生成的)可以编译成功。

当设置为off时,同时也得让GOPROXY为空,这时GOPATH和有go.mod的外部目录都可在命令行编译成功。所以,建议你还是使用命令行吧,因为,同一代码在命令行和liteide中结果不同,并且,保持on状态,保持代码不在GOPATH中。相信,go的发展也是会弃掉它。

→针对linux平台

GO111MODULE可以被liteide设置成auto.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模糊使用GOPATH(任何设置都OK)。而无论要编译的源码在任何目录都可以,且不用设置go.mod。

前台qt后台go起步

→参考指导:

环境:https://github.com/therecipe/qt/wiki

→therecipe/qt包的安装

先go get -u -v 不行就先下载,然后改名适配到代码中包引用的相应GOPATH中,然后再安装命令工具即cmd中的…。

重要是认清go get的本质就是一种git clone的包装。

go install  /home/tarena/code4DN/learn_gopath/src/github.com/therecipe/qt/cmd/...

不出意外是报错的,但看下面的解决问题内容。

→解决go端的环境的问题

https://blog.csdn.net/wzw_mzm/article/details/77618922

出现“找不到 golang.org/x/mod/module”问题,后来手工下载了golang.org/x/下面系列仓库,就是 git clone.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golang/mod.git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golang/xerrors.git 
这是两个新加入的,一般没有它,已经可以运行demo.最终的完整支持包如下图

原始网上下载运行demo的命令如下,

go get -ldflags="-w" github.com/therecipe/examples/basic/widgets && $(go env GOPATH)/bin/widgets

它会直接运行一个弹出窗口,相应后台的操作是拷贝了代码并编译放在GOPATH/bin中,再运行。
本人已经下载过therecipe/qt包了,就是对应GOPATH下的

github.com/therecipe/examples/basic/widgets/main.go

→解决QT端的环境问题

以上集齐了龙珠。这里是锦上添花,因为,要充分使用QT的伎俩,就需要一套工具。
这时再次执行命令

go install  /home/tarena/code4DN/learn_gopath/src/github.com/therecipe/qt/cmd/...

命令成功使用之后

goqtuic的安装

go get -u -v github.com/stephenlyu/goqtuic

事实上没有这些工具也可以运行demo或QT库的代码。只要thericipe/qt包具备了就行。

总结跨平台

不管是windows还是linux下,都要在GOPATH/src下具备github.com和golang.org。前者里面有therecipe后者里面有x。同样的代码,都用Liteide编译,本地化成各自系统的风格。

静态库的go调用:(用GO来唤醒C的各种沉睡资源吧)
https://www.jianshu.com/p/b3fb41d7c33f

附录:

  • qtsetup会把qt的相应源码下载放置在go源码旁边,如果你有了mingw和gcc,它都会编译成静态库(.a的文件)给你。go帮你丰富环境真是全方位的。如果你是单独完全安装的qt环境,此处可以省略。很久以前,静态编译成window平台的QT库让你累疯,但现在mingw和go,让你永远不碰那个步骤了。
  • 翻墙参考:https://www.cnblogs.com/hupeng1234/p/9727170.html
  • qt如果要调试或用其它QT版本,有几个需要的环境变量比如QT_DIR。

双系统搭建及ubuntu和CentOS下安装Qt5

把大象放冰箱里需要三步,同样,玩linux也需要。第一,制作USB启动盘,第二,安装系统,第三,安装Qt5。

第一篇,材料准备

有多种方式来制作USB启动盘。本人实验了两个,用vmware12和ultraISO.

虚机方式:

建立好空白虚机后,就是提示第一坑。
第一个坑,就是开启intel VT-x.从bios中设置。
重启,再来,可以了,不要装vmware-tool先,不然就在抢占CD-rom。
在我本机S1 yoga的bios上设置两处:
一,sercurity中的安全引导去掉
二,startup中的boot中选择both,即允许传统模式。
用烧录方式:
当然就是把ISO用ultraISO来烧录到USB中了。这个方式不用过多介绍。
当做好USB启用盘后,你F12引导从U盘进入系统,你会看到try和安装两个大按键的情况。我们即可进入第二篇章了。
第二篇章,系统安家
你是租房还是要买房?系统放到你的U盘上还是,想系统在你的硬盘上?这个问题赶快想,尤其是安装步骤到了分区时。但不管如何,选择安装到硬盘是入口。
如果是想在USB上玩linux,那当然安全,不会破环原来的系统。但是磁盘空间,硬件支持和使用体验必须是要慢被理解的。分区方法如下:(我的U盘就16G)
要在U盘上/dev/sdb建立新分支,一个主15G,一个交换分区9百M。
安装不必细说,当出现提示重启时,拔出U盘即可。
当你是个老司机,硬盘富余,且酷的话,来吧,装在硬盘上。并且让windows来当房东。这个意义深远了,因为,如果你想linux撤出,只要格式下那个分区即可。方便的代价就是要懂得原理并实现,还有找到利器,比如easybcd。
原理其实就是:
MBR—-grub2—-bootmgr(由grub来接管系统,在它的分支中选择windows还是linux)
现在:
MBR—-bootmgr—-grub(由windows提供的引导菜单,它当房东,grub就只管引导linux即可,不用去学习grub命令行,好主意)
那个利器就是编辑bootmgr的。所以,我用后面的引导模式了。
用windows的磁盘管理,压缩卷,把最后一个分区给缩小,然后就会多出一个空闲分区,这个就是给硬盘linux的“新房”。
然后,重启用U盘引导,这次同样选择安装到硬盘选项。在分区时,需要充分小心了。
先看看前人的指导:http://blog.csdn.net/pop_rain/article/details/70477085
在我的环境中最终分三个,/,/boot,/home分别为10G,200M,50G,注意引导要放在与/boot同映射的分区上。注意没有/swap区。
因为据说17.04后的版本不需要分交换分区了,而变成了交换文件的方式。
并且,如果你把引导装在了/boot对应的分区,grub2不会跑出来作怪,这是让windows来引导的前提。不然,得用工具修复MBR,所以,装完ubuntu,再重启应该是熟悉的wiondows不是grub。如果是后者,你分区错了。
当你再重启发现进入了熟悉的windows了,没有错,因为,房东管理着客户linux。此时,搬家已经完成,linux入住了,但房东没有给配好钥匙。进系统后,找那个利器吧。easybcd中加一个引导条目,分区选择为/boot那个系统分区。
再重启,windows给你选择权了,让你进linux去吧。不过,我碰到了问题。
最大的坑是:ext4 superblock checksum 。没错,这个是硬盘格式的错误。卡了我一下午。
一个国外帖子搞定了。
先用USB安装盘,启动进去,用root修复好挂载/的那个分区/dev/sda7.
然后,重启硬盘引导后发现可以有root的命令行,看来修复硬盘格式有戏。
然后,就是把其它的两个linux分区修复。之后,ubuntu17.04的用户登陆界面出现。
但最后,反朴归真了,发现在busybox的initramfs的命令提示符下,用 (sudo) fsck.ext4 /dev/sda7,8,9,三次命令后,reboot即可。
终于是躺在我硬盘里的,与win7同床的,让微软引导的小弟系统呀。
第一件事,开启root。
技巧把$变成#,sudo -s.或sudo su
此时安装东东已经够了,但如果你想用root来登陆系统。继续下面操作。
然后执行: vi /etc/lightdm/lightdm.conf.
增加 greeter-show-manual-login=true  allow-guest=false  . 修改完的整个配置文件是
[SetDefaults]
greeter-session=unity-greeter
user-session=ubuntu
greeter-show-manual-login=true #手工输入登陆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
allow-guest=false   #不允许guest登录
然后我们启动root帐号:
sudo passwd root
根据提示输入root帐号密码。
重启ubuntu,登录窗口会有“登录”选项,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root登录了。
第三篇章 系统装修
与房东win7磨合得不错,但linux下没啥好玩的就有些寒酸了。装个Qt5来。
如果你是CentOS,这可以这么玩了。
{
一,编译器准备:
yum check-update
yum -y install gcc
yum -y install gcc-c++
—–解释
gcc: yum install gcc
g++: yum install gcc-c++
此外还有以下方法:
yum install make
— 或者
yum groupinstall “Development Tools”
— 或者(这个省事,把系列工具全搞定)
yum install gcc gcc-c++ kernel-devel
二,Qt5依赖库准备:
#yum install mesa-libGL-devel mesa-libGLU-devel
#yum install freeglut-devel

}//end CentOS

ubuntu:
{
首先不可或缺的就是编译器与基本的函式库,如果系统没有安装的话,依照下面的方式安装:
  $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安装OpenGL Library
  $ sudo apt-get install libgl1-mesa-dev
安装OpenGL Utilities
  $ sudo apt-get install libglu1-mesa-dev
  OpenGL Utilities 是一组建构于 OpenGL Library 之上的工具组,提供许多很方便的函式,使 OpenGL 更强大且更容易使用。
安装OpenGL Utility Toolkit
如果不行就把,sudo apt-get install libglut-dev命令改成
$ sudo apt-get install freeglut3-dev
}//end ubuntu
三.直接运行安装包
#sh qt-opensource-linux-x64-5.5.1.run
四.安装好之后,需要添加环境变量
#vim /etc/profile
在最后一行,添加以下内容:
export PATH=”/opt/Qt5.5.1/5.5/gcc_64/bin:$PATH”
export PATH=”/opt/Qt5.5.1/Tools/QtCreator/bin:$PATH”
如果第四步没有搞好,编译好的测试项目不能运行执行文件。本人就碰到了xcb的插件要求报错。原来在5.5以上的高级Qt版本中,引用了platform的概念。所以,要使用LD_LIBRARY_PATH来找那些库。当然,你找那个qtcreator.sh执行,里面有自动配置好系统环境的处理。
until now,enjoy!

nginx+redis应用服务架构搭建

事实上,两个东东功能独立。nginx作为开源的web服务器,可以用做反向代理等。而redis说白了就是一个内存数据库,存储键值对,可以多节点部署在多个物理机做为应用层,可以集群方式自动管理。可以不用重启,灵活增删节点等。
此处放在一起是因为工作中整理需要。当然,你可以分开阅读或借鉴。
前提:
CentOS6.5 x86_64
一,基础软件:有些并不是必须的补丁。
先用yum install -y XXX,如何需配置本地安装源有本站另外文档介绍。
如果没有yum那必须要有安装光盘的Packages文件夹了,里面是配套的软件包。用rpm -ivh XXX.rpm即可。
gcc的依赖如下:

cloog—–ppl
cpp—–mpfr
g++(gcc-c++)

libstdc++-devel
jdk

使用的openjdk的版本

把起作用的路径先设置成HOME路径,然后加入path。
如,java的默认路径是/etc/alternatives/jre_openjdk
#vi ~/.bash_profile
加入内容:
export JAVA_HOME=/etc/alternatives/jre_openjdk
export JRE_HOME=/etc/alternatives/jre
PATH=$JAVA_HOME/bin:$PATH:$HOME/bin
如下两个补丁包可以略,因为,在nginx的安装过程中也必须要源码编译安装。
PCRE
openssl-devel、pcre-devel、zlib-devel
zlib: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ruby

libruby
ruby-libs
—-libreadline()
cd /path/ruby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ruby
make
make install
sudo cp ruby /usr/local/bin
事实上,用yum安装的话:yum install ruby,即可了
rubygems:

首先使用yum install rubygems来“投石问路”,就看到它所依赖的包,然后,在Packages目录里把rdoc和另一个包安装好,
最后,去网上下到了rubygems,
rubygems-1.3.7-5.el6.noarch.rpm
解压安装,成功。
没有yum的情况:
cd /path/gem
sudo ruby setup.rb
sudo cp bin/gem /usr/local/bin
gem-redis:

这是ruby和redis之间的桥,此时yum已经插手不上了。
方法一:
gem install redis –version 3.0.7
#由于源的原因,可能下载失败,就手动下载下来安装
#download地址:http://rubygems.org/gems/redis/versions/3.0.7
wget加url
方法二:
下载gem文件,在上面的url里一定会找到。
现场使用语句
gem install -l /root/tool/redis-3.0.7.gem
二,redis安装和运维:
安装集群:
tar -zxvf redis-3.0.7.tar.gz
mv redis-3.0.7 /usr/local/redis3.0.7
cd /usr/local/redis3.0.7
make
make install
cp /usr/local/redis-3.0.7/src/redis-trib.rb /usr/local/bin/
mkdir -p /usr.local/cluster
cp /usr/local/redis-3.0.7/redis.conf /usr.local/cluster
cd /usr.local/cluster
mkdir 7000
mkdir 7001
mkdir 7002
1)启动节点,或说实例,在/usr.local/cluster/
现行配置redis.conf如下:
daemonize yes
port 9001
cluster-enabled yes
cluster-config-file nodes.conf
cluster-node-timeout 5000
appendonly yes
cd 7000;redis-server /opt/redis/conf/redis.conf > redis-0.log 2>&1 &
cd ../7001;redis-server /opt/redis/conf/redis.conf > redis-1.log 2>&1 &
cd ../7002;redis-server /opt/redis/conf/redis.conf > redis-2.log 2>&1 &
2)构建集群关系
#redis-trib.rb的create子命令构建
#–replicas 则指定了为Redis Cluster中的每个Master节点配备几个Slave节点
#节点角色由顺序决定,先master之后是slave(为方便辨认,slave的端口比master大1000)
—单机情况下:
redis-trib.rb create –replicas 1 127.0.0.1:7000 127.0.0.1:7001 127.0.0.1:7002
—双机情况下:
redis-trib.rb create –replicas 1 130.1.2.11:7000 130.1.2.11:7001 130.1.2.11:7002 130.1.2.12:7000 130.1.2.12:7001 130.1.2.12:7002
3)检测集群工作情况
  #redis-trib.rb的check子命令构建
#ip:port可以是集群的任意节点
redis-trib.rb check 1 130.1.2.11:7000
结果是:
[OK] All nodes agree about slots configuration.
>>> Check for open slots…
>>> Check slots coverage…
[OK] All 16384 slots covered.
说明运行正常了。或者redis-cli -c -p,-h 10.0.0.1 -p 后ping/PONG
现场抓图:
技巧:
重改配置时常用语句:
cd ../7002/;rm nodes.conf -f;mv redis.conf redis.conf.v0
三,nginx安装
版本:
在/root/tool/下进行解压和编译安装。
现场最终起作用的语句:
./configure –with-pcre=pcre-8.12 –with-openssl=openssl-1.0.1c –with-zlib=zlib-1.2.8 –with-poll_module –prefix=/home/linux/nginx/nginx-1.9.4/run –with-stream
make;make install
把安装路径加入到path中,export NGINX_HOME,参考上面java安装。即/home/linux/nginx/nginx-1.9.4/run。
配置文档如下:在/home/linux/nginx/nginx-1.9.4/run/conf下面,名为nginx.conf.
删除http节,如果发现已经存在stream节,即把同名的节替换即可。
stream {
    server {
        listen 80;
        proxy_pass app;
    }
    upstream app {
        server 130.1.2.11:4442;
        server 130.1.2.12:4442;
    }
    server {
        listen 81;
        proxy_pass appp;
    }
    upstream appp {
        server 130.1.2.11:6666;
        server 130.1.2.12:6666;
    }
    server {
        listen 82;
        proxy_pass apppp;
    }
    upstream apppp {
        server 130.1.2.11:4433;
        server 130.1.2.12:4433;
    }
}
.nginx的启动
nginx -c /home/linux/nginx/nginx-1.9.4/run/conf/nginx.conf
重启命令 nginx -s reload
关闭
  1.从容停止:kill -QUIT nginx主进程号 (注释:进程号查询方法;ps -ef|grep nginx 看master进程号)
  2.快速停止:kill -TERM nginx主进程号
  3.强制停止:pkill -9 nginx
测试端口是否开放,当然先装好nc工具
nc -z -w 1 127.0.0.1 8883
可以快速开放一个tcp端口,相当于建立一个socket server:
nc -l 8884
用这个命令开放某个端口穿越防火wall
iptables -I INPUT -p tcp –dport 82 -j ACCEPT
iptables -L -n | grep 82
service iptables save
四,业务程序:

yum本地安装源配置

使用yum要具备工具,所以,安装好这个包很重要。
在Linux下有了它,就像是光夫有机器猫,大圣有了金箍棒。
在/etc/yum.repo.d/目录下,一般会有四个文件。
…………CentOS_Base.repo——-网络源,要想在无网络状态下就要禁用它,重命名,加上.bak
…………CentOS_Media.repo—–这个就是光盘或挂载的文件了,修改它。
在baseurl 中修改第2个路径为/mnt/cdrom(即为光盘挂载点),注意,挂载点下面要有repodata/repomd.xml(这个是纽带)
将enabled=0改为1
然后保存,#yum update后就可以使用了。
注意,还包含一些很长文件名的文件。所以,即使没有光盘,可以把xml和长文件名文件拷出来放到系统内文件夹中。

win7+ubuntu双系统备忘

前情提要:
双系统你值得拥有,开始共存的挺好,由grub2来引导两系统。后来我装了个ext2fsd。虽然,在window下可以看到ubuntu的文件了,但是,同时也破坏了分区卷标或格式什么的。反正就出现grub rescue>了。于是,开始了救赎。下一了个万能引导光盘,boot-repair-iso这个东东,直接就让我引导到了window,可是ubuntu没有了引导入口。不甘心,继续研究easybcd方式,于是,windows这次当主人引导ubuntu了。

环境:
一般linux系统中/boot都不独分一区
同时MBR一般也都装在第一块硬盘上

所以,引导时也都是在MBR上装grub2再里面引导双系统。
当然可以先用window的bootmgr(名字不确定)来引导,然后再easyBCD来图形化操作设置
加上grub的引导。就是指针的指针了。
本人以前就是:
MBR—-grub2—-bootmgr
现在:
MBR—-bootmgr—-grub

参考:
http://redmaple34.blog.51cto.com/2621361/604298

grub小结
一般会碰到两种提示符,前者是救援,后者是grub控制台
grub rescue>
当它出现,这是由于引导分区对应不上了。即mbr中的原路径,对应不了/boot/grub路径。
所以,在有限的命令下(ls,set,insmod,normal)一步步来吧。
用ls先找:
ls (hd0,msdosX)/
其中的X为变量,根据实际存在的分区数为准。
用set显示当前情况。若不对就变化。
set root=(hd0,msdos8)
set prefix=(hd0,msdos8)/boot/grub
insmod /boot/grub/normal.mod
normal

一般上述步骤操作完,可以在启动选项界面,敲“C”进入命令行模式
A:
grub >set root=hd0,msdos7
grub >set prefix=(hd0,msdos7)/boot/grub
grub >linux /vmlinuz-xxx-xxx root=/dev/sda7 //里边的xxxx可以按Tab键,如果有acpi问题,在最后加一句acpi=off
grub >initrd /initrd.img-xxx-xxx
grub >boot
//end A

或者跳过A
重启后,应该sudo -i
update-grub2
此时重建了grub.cfg
grub-install /dev/sda
此时重建了sda的mbr

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

下面是常用命令。
grub>

find /boot/grub/core.img

root (hdx,y)

kernel /boot/grub/core.img

boot

grub错误提示

1 : Filename must be either an absolute filename or blocklist
解释 :1号错误表示文件名格式错误。在 GRUB 中要么是以绝对路径给出文件
例子 :
grub> kernel vmlinuz root=label=/
Error 1: Filename must be either an absolute pathname or blocklist
grub>

引用:
2 : Bad file or directory type
解释 :2号错误表示命令期望的是一个普通文件,但相应文件名的对象是一个符号链接、目录、FIFO
例子 :
grub> kernel /testdir root=LABEL=/
Error 2: Bad file or directory type
grub>

引用:
3 : Bad or corrupt data while decompressing file
解释 :3号错误表示解压文件时发生错误。可能是因为这个文件被损坏了

引用:
4 : Bad or incompatible header in compressed file
解释 :4号错误表示压缩文件的头部格式不被兼容或者错误

引用:
5 : Partition table invalid or corrupt
解释 :5 号错误表示分区表无效或者被破坏。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引用:
6 : Mismatched or corrupt version of stage1/stage2
解释 :6号错误表示 install 命令发现 stage1 和 stage2 的颁布号不被兼容

引用:
7 : Loading below 1MB is not supported
解释 :This error is returned if the lowest address in a kernel is below
the 1MB boundary. The Linux zImage format is a special case and
can be handled since it has a fixed loading address and maximum size

引用:
8 : Kernel must be loaded before booting
解释 :8号错误表示执行 boot 命令之前没有先执行 kernel 命令

引用:
9 : Unknown boot failure
解释 :9 号错误表示未知的引导错误

引用:
10 : Unsupported Multiboot features requested
解释 :10 号错误表示请求 Multiboot header 所要求功能不被 GRUB 所支持。

引用:
11 : Unrecognized device string
解释 :11 号错误表示无法识别的设备字符串。
例子 :
grub> root hd0
Error 11: Unrecognized device string
grub>

引用:
12 : Invalid device requested
解释 :12 号错误表示请求的设备无效
例子 :
grub> root (hd2)
Error 21: Selected disk does not exist
grub> kernel /grub/grub.conf root=LABEL=/
Error 12: Invalid device requested
grub>

引用:
13 : Invalid or unsupported executable format
解释 :13 号错误表示无效或者无法识别的可执行格式
例子 :
grub> kernel /grub/grub.conf root=LABEL=/
Error 13: Invalid or unsupported executable format
grub>

引用:
14 : Filesystem compatibility error, cannot read whole file
解释 :14 号错误表示文件系统兼容性错误,无法读取整个文件

引用:
15 : File not found
解释 :请求的文件无法找到
例子 :
grub> find /grub-noexist/grub.conf
Error 15: File not found
grub>

引用:
16 : Inconsistent filesystem structure
解释 :16 号错误表示不一致的文件系统结构。可能是文件系统结构被破坏了。

引用:
17 : Cannot mount selected partition
解释 :17号错误表示无法挂载指定分区。例如 swap 分区
例子 :
grub> root (hd0,2) 这是一个 swap 分区
Filesystem type unknown, partition type 0x82
grub> kernel /vmlinuz
Error 17: Cannot mount selected partition
grub>

引用:
18 : Selected cylinder exceeds maximum supported by BIOS
解释 :18 号错误表示选择的柱面超过了 BIOS 支持的最大能力。这通常发生在不支持 LBA 模式
的硬盘上。

引用:
19 : Linux kernel must be loaded before initrd
解释 :19 号错误表示执行 initrd 命令前必须先执行 kernel 命令

引用:
20 : Multiboot kernel must be loaded before modules
解释 :20 号错误表示执行 module 或者 moduleunzip 命令前必须先执行 kernel 命令

引用:
21 : Selected disk does not exist
解释 :21 号错误表示选择的磁盘不存在
例子 :
grub> root (hd2)
Error 21: Selected disk does not exist
grub>

引用:
22 : No such partition
解释 :22 号错误表示分区不存在
例子 :
grub> root (hd0,10)
Error 22: No such partition
grub>

引用:
23 : Error while parsing number
解释 :23 号错误表示参数解释错误,希望是一个数值,但参数却是其他类型
例子 :
grub> root (hda,0)
Error 23: Error while parsing number
grub>

引用:
24 : Attempt to access block outside partition
解释 :24 号错误表示尝试访问的 block 超出了分区

引用:
25 : Disk read error
解释 :25 号错误表示磁盘读错误

引用:
26 : Too many symbolic links
解释 :26 号错误表示太多的符号连接(默认最多允许5个)

引用:
27 : Unrecognized command
解释 :无法识别的命令

引用:
28 : Selected item cannot fit into memory
解释 :选择的对象无法被加载到内存中。
例子 :
[root@monitor boot]# dd if=/dev/zero of=vmlinuz-2.4.20-31.9 bs=1024 count=1 seek=1
读入了 1+0 个块
输出了 1+0 个块

[root@monitor boot]#grub
grub> kernel /vmlinuz-2.4.20-31.9 root=label=/
[Linux-bzImage, setup=0x1400, size=0xfffff200]

Error 28: Selected item cannot fit into memory

grub>

引用:
29 : Disk write error
解释 :磁盘写错误

引用:
30 : Invalid argument
解释 :无效参数
例子 :
grub> serial –noarg=0
Error 30: Invalid argument
grub>

引用:
31 : File is not sector aligned
解释 :This error may occur only when you access a ReiserFS partition by
block-lists (e.g. the command `install’). In this case, you should
mount the partition with the `-o notail’ option.

引用:
32 : Must be authenticated
解释 :要求输入口令才能继续进行下面的操作。例如配置文件中有 password 或者 lock 命令
例子 :
password root1234
title DOS
lock
rootnoverify (hd0,0)
chainloader +1

引用:
33 : Serial device not configured
解释 :33 号错误表示串口还没有配置。这一般发生在你执行 terminal serial 的时候

引用:
34 : No spare sectors on the disk
解释 :磁盘自由空间不足。可能发生在把 stage 1.5 嵌入到 MBR 之后的空间的时候。但这部分空间可能已经被分区表使用了